搜索
加载中 ...

给孩子买终身型重疾是个大坑?

闺蜜财经 · 2018-12-14 22:31

摘要:了解才能判断

撰文|蜜姐&编辑|王心

近期看到有人说给孩子买终身型重疾,结果亏了几十万。

细看完文章,分析的逻辑没问题,但出发点就错了,后续展开的内容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。

其实文章中作者反映出的观念问题,也是很多人对购买保险的误解。

先说跑偏的观念。

01

文章中将一年期的重疾险,与缴费20年管终身的重疾险加以对比,把后者多出来的保费,假设放到货币基金中,以4%的年华利率来计算,看似20年能节约加赚取收益共20来万。

但真过了20年,不知道没买终身重疾险的那位是否真能拿出这“赚取”的20万。好像身边十年前、五年前没买房的人,也没能拿出节约房贷的几十万……

再说将货币基金和保险对比,别说不分红的重疾险,就是理财险,也未必能比得过货币基金的收益。但两种产品提供的东西完全不一样。

我国银保监会就多次强调保险姓“保”,重点是用一小笔钱撬动一个大的保额,来防范风险,用杠杆作用把不确定的未来,确定下来。而不能简单看收益率。

同样,货币基金是提供收益率的,并不能帮你借助杠杆防风险。

如果以收益率的观念来看待保险,恐怕绝大部分人什么保险都不会买。所以涉及到他人和公共安全的交强险,才会不管每个人的观念有何差异,强制控制风险。

02

再说回性价比的问题。

作为一个操持家庭的老妈子来说,蜜姐也当然认为性价比很重要啊。

不过并非买一年管一年的重疾险,就一定比长期重疾险或终身型重疾险“划算”。

这里的“划算”要加引号,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或家人什么时候才生病,并不知道啊。

举个例子:小明妈妈从孩子出生,每年给小明(对不起无辜的小明们,这只是个假设哈……)每年买消费型重疾险。假设小明6岁时生病了,获得了理赔,但却失去了再次购买重疾险资格,或者病情轻微,只是某个部位除外,但这个部位以后重疾险和医疗险都不会提供保障了。

再举个例子,有种说法是,给孩子买重疾就买管20年、30年的定期重疾险,大了TA自己负责。同样,假如孩子在20岁时生病,获得了理赔,却失去了购买重疾险的资格,或者某个部位被要求除外。

对于操心的麻麻们来说,可以根据你家的收入,给孩子买一个中档保额的终身型重疾险,这样预算压力不大,而万一孩子中间患病,假如是多种轻症中的一种,既可以获得理赔,还有一份重疾保障依然有效。

而随着收入增多或孩子年龄越大,保额不够的情况下,可以再适当通过购买一年消费型重疾险,或定期二三十年的重疾险来补充。

03

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求和收入状况,蜜姐认为有如下几种配置方式可参考。

1.有钱任性型。这种类型的蜜友,可以买足额的终身型多倍重疾险;或者买一定额度的终身型多陪重疾险+单次赔付的终身型重疾险;还嫌保额不够的,可以再加消费型重疾险。

2.理性消费或预算有限型。应该说大部分蜜友是属于这个类型的(蜜姐也是啦,理性消费少上当)。

建议就别买多倍赔付的重疾啦,多一份保障也意味着多一份保费,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足额的单次赔付终身型重疾险+消费型重疾险来完成合理配置。(具体原因请看《重疾险多次赔付Vs 单次赔付,到底哪个好?|保险防坑指南④》)

3.目前预算紧张型。建议每年花几百元,买基本的医疗险和买一年管一年的重疾险。越是经济紧张越要做好风险防范,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悲剧,可以从朋友圈三五不时刷屏的水滴筹、轻松筹中看到……

如果非要算收益,那么从杠杆作用的角度来看,用收入来1:1地防范风险,不出事儿收入都是你的,一旦家里有人不幸患大病,那么收入都是医院的了。

而保险则是用1:3,1:5,1:10(差异跟投保年龄、健康状况、不同产品有关)不等的保费和保额比例来防范风险。

当然一定要选择最长年限的缴费方式,每年固定的保费,保额不变,缴费时间自然是越长越划算。二十年前的1千元挺值钱,而今天却买不了太多东西了……

本文为闺蜜财经原创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!如需转载,请获取授权。另,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,谢谢!

文章
2018
12/14
22:31

推荐阅读